C.生活資訊 : 和壓力對「畫」 遠離「心身症」
【記者廖偉秀/中正大學報導】
許多人因為壓力和情緒無法抒發,造成身體的不適而到處求醫,卻很少注意到心理及情緒方面的症狀,嚴重者則會「心身症」上身卻不自知。國立中正大學輔導老師盧奐均舉辦相關繪畫輔導的活動,希望達到舒緩同學緊張情緒的效果。
勞工關係學系三年級陳亭螢表示,習慣壓抑自己情緒,也不願向別人說出自己的煩惱。高中有一段時間,寫考卷會呼吸困難、手腳僵硬,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,沒想到甚至造成經期停滯,不知所措的她去看胸腔科和婦產科,最後被轉到精神科,醫生診斷她是長期過於恐慌而罹患了「心身症」。
行政院衛生署的資料顯示,因為心身症而到醫院求診的患者,近年來足足成長4倍。大部分患者經常因莫名的腸胃不舒服、心悸、胸悶、倦怠無力、麻痺、吞嚥困難等症狀到處求診,但是檢查結果卻是正常,卻往往忽略尋求適當的精神科協助,反而迷信於偏方、宗教、民俗治療等,耽擱了病情,也無法解除身心的病痛。
![]() |
藉由繪畫和自己的身心進行溝通,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。 圖片來源盧奐均/提供 |
針對「心身症」的治療方式,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鄧閔鴻表示,主要還是從心理方面治療,畢竟「心身症」是因為心理層面影響身體,但如果身體病痛已明顯地影響生活作息,能先用藥物減緩身體的症狀,進而讓患者有精神接受心理輔導。但鄧教授也提醒,藥物長期食用會產生依賴性,一旦停藥會讓情況更加惡化,而且也只是治標不治本。「同學應該嘗試將自己的情緒和壓力說出來。因為過於鑽牛角尖和長期壓抑情緒,不願主動求助或面對自己情緒的人,才容易『心身症』上身。如果同學心情不好時,可以先向學校輔導中心諮詢。另外,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足夠休息、搭配適當的放鬆方法,也可以有效改善身心不適。」鄧教授建議。
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壓力,學習放慢腳步,當心裡力量越大,則越能處理外在壓力。重要的是,要學習正面看待壓力,才能遠離壓力反應不良造成的「心身症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