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.社會新聞 : 婦女伸巧手 廢棄蚵殼變藝術
【記者黃汝華/彰化報導】
滿娜是一位外籍新娘,嫁到彰化王功後,為了照顧小孩,一肩扛起家中經濟重擔。每天賣完早餐後,再到當地的王功蚵藝文化協會,從事手工藝品的創作。在那裡,有許多和滿娜一樣辛苦的婦女,但是她們都在從事蚵藝創作的過程中,找到失去以久的歡笑。
蚵殼藝術是近年王功努力推廣的當地產業。透過巧思和巧手,將廢棄的蚵殼、泥塑土和白膠做成一個個可愛又特別的裝飾品。從鑰匙圈、門簾、風鈴、盆栽到擺設,這些作品的幕後推手,除了發起人余季夫婦,就是王功當地的婦女。
![]() |
林愛娜手中的福氣雞,是王功蚵藝最早推出的作品。 記者黃汝華/攝影 |
用金色蚵殼做成尾巴的福氣雞,是林愛娜最先學習也最拿手的作品,她說:「做福氣雞的時候,覺得好難啊!」。不過克服了福氣雞後,做起別的作品,她可就如魚得水。掌握到做蚵藝品的訣竅,並有能力指導新進人員,讓林愛娜極有成就感。而她覺得最辛苦的步驟,就是準備蚵殼的過程。清洗時,必須忍受難聞的腥味,洗淨後,還必須耐心挑選出適當的蚵殼,再經過風乾等繁雜的手續,才有乾淨合適的蚵殼可以使用。
「這裡沒有一點文化存在」是學藝術的余季剛回到王功時的感想。當妻子建議把蚵殼當成藝術品來創作,並且讓當地婦女有就業機會,余季開始發展蚵殼藝術。一開始,當地居民都持反對意見,認為蚵殼並不能再利用,沒有人願意參加他的研習課程。直到參與了芳苑鄉公所,為外籍新娘舉辦的研習課,發現這群新移民對蚵殼藝術有很大的興趣,下課後還主動來跟他學習,讓余季對推廣蚵殼藝術重燃信心。
![]() |
婦女用巧手做成的蚵藝品。 記者黃汝華/攝影 |
漁港地區是否只給人髒亂、缺乏文化的不好印象?有一群婦女正在努力改變王功的樣貌。不要的蚵殼可以當做藝術,也幫助當地婦女有工作的機會。從大家工作時的和樂氣氛,可以感受到她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情。相信不久後的彰化王功,將發展出與其他漁港不同的風貌。